“新农人”共筑“兴农路”:“新农人”付鹏程的稻乡情怀
“新农人”共筑“兴农路”:“新农人”付鹏程的稻乡情怀
“新农人”共筑“兴农路”:“新农人”付鹏程的稻乡情怀新华社武汉6月21日电(记者田中全)盛夏时节,水稻育秧正忙(máng)。在湖北省孝昌县邹岗镇群爱村,成片的秧盘铺(pù)成碧毯。41岁的“新农人”付鹏程挽起裤管,趿着凉鞋踩进(jìn)秧田,每走几步便俯身从水里抓起一把太子稻秧苗仔细查看。“你看这根须像蛛网一样密,长得比往年都(dōu)壮实,再养几天就能插秧了(le)。”
“今年太子稻秧苗需求旺得很,稻谷收购价预计每斤两块钱(liǎngkuàiqián),比普通杂交稻高出(gāochū)一大截。”付鹏程(péngchéng)说,这两天得赶紧把秧盘备足,赶在月底前再育出2000亩地的秧苗。
付鹏程(右)和(hé)弟弟正在查看秧苗。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
付鹏程所说的(de)太子(tàizi)稻,是孝昌县特有的晚稻(wǎndào)品种。尤其是邹岗镇一带,土质肥沃、水源充沛,所产稻米米粒饱满圆润,蒸煮后饭香浓郁、柔滑筋道,古时曾被列为朝廷贡米。如今,凭借(píngjiè)独特的品质,太子米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长期以来,当地太子稻种植不成规模,品牌效益较弱。近年来,孝昌县打出政策组合拳,制定专项激励(jīlì)办法(bànfǎ),健全农技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,大力引导青年返乡,推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(guīmóhuà)生产模式,确保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怀揣着(zhe)对家乡土地的一腔热忱,2014年(nián)时还在武汉(wǔhàn)一家网络公司做推广的付鹏程(péngchéng),毅然辞去工作,一头扎进了农业创业的浪潮。“每次回家,看到连片的撂荒地长满野草,心里直犯疼(téng)。”谈及初衷,付鹏程眼底泛着光,“县里这些年正大力推太子米品牌,赶上好政策,为啥不大胆尝试一把?”
长期忙碌在田间地头,付鹏程(péngchéng)身形(shēnxíng)清瘦、皮肤黝黑,但说起话来语气笃定,乐观自信,透着庄稼人的硬朗。
回到老家,付鹏程与弟弟付鹏志开垦、流转700多亩荒地(huāngdì),种上太子稻。面对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,他在政策支持下购置现代化农机(nóngjī)设备,选用优良品种,还结合当地丘陵地势,在田块下方预埋灌溉管道,保障灌溉水源。首个丰收(fēngshōu)季,稻谷就把仓库(cāngkù)堆得冒了尖。
付鹏程算了笔账:相比普通杂交稻(zájiāodào),太子稻产量略低,且用种量每亩要多3斤左右,加上水肥投入等成本(chéngběn),每亩投入多出50元(yuán)。“不过太子米的附加值摆在那儿,每亩地最终能比普通稻谷多增收(zēngshōu)300元。”他说。
返乡创业并非一路坦途。2017年,眼看稻谷即将入仓,一场风雨却让成片的(de)水稻倒伏;2019年,旱情导致大面积太子稻减产……面对重重挫折,付鹏程没有退缩,“祖辈们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都没怕过,咱有政策支持,有技术兜底(dōudǐ),更(gèng)不能认怂。”
村民正在付鹏程的家庭农场拌种。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(shè)
摸爬滚打中(zhōng),付鹏程更加认识到科学种田的(de)重要性。这些年,付鹏程成立孝昌县双鹏家庭农场,承包土地面积超3000亩,并带动60多户村民统一(tǒngyī)供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。他还加入(jiārù)太子稻产学研青科突击队,参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杂交育种工作。
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付鹏程依托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搭建起全链条农业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。“从机械耕地、流水线育秧(yùyāng)到自动化插秧,全程采用新农机设备,实现水稻‘耕、种、防、收(shōu)’全程机械化,服务面积达到8000多亩。”他说。
“正是付鹏程这样的‘新农人’把村子带活了(le),为老百姓提供了就业(jiùyè)岗位。”邹岗镇群爱村村民杨国英说,现在周边(zhōubiān)好多村民都来这儿帮忙育秧,一天能挣百把块。
当下,孝昌县正推动太子米产业新一轮升级,规划在邹岗镇建设集太子稻育种、加工、仓储、展销以及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产业园,进一步擦亮太子米品牌(pǐnpái)。邹岗镇党委书记刘刚介绍说,项目预计今年底建成,未来将带动本地(běndì)及周边地区发展太子米种植面积(miànjī)10万亩,产值(chǎnzhí)可达5亿元。
傍晚时分,夕阳漫过邹岗镇的田垄。付鹏程站在田埂上遥望远处的施工现场(shīgōngxiànchǎng),“等产业园投用,咱就能把孝昌太子米做成更高质量的精米产品(chǎnpǐn),到时候再搭个直播(zhíbō)间,带着乡亲们站到镜头前(qián)直播带货,太子米肯定能成为爆款。”
新华社武汉6月21日电(记者田中全)盛夏时节,水稻育秧正忙(máng)。在湖北省孝昌县邹岗镇群爱村,成片的秧盘铺(pù)成碧毯。41岁的“新农人”付鹏程挽起裤管,趿着凉鞋踩进(jìn)秧田,每走几步便俯身从水里抓起一把太子稻秧苗仔细查看。“你看这根须像蛛网一样密,长得比往年都(dōu)壮实,再养几天就能插秧了(le)。”
“今年太子稻秧苗需求旺得很,稻谷收购价预计每斤两块钱(liǎngkuàiqián),比普通杂交稻高出(gāochū)一大截。”付鹏程(péngchéng)说,这两天得赶紧把秧盘备足,赶在月底前再育出2000亩地的秧苗。
付鹏程(右)和(hé)弟弟正在查看秧苗。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
付鹏程所说的(de)太子(tàizi)稻,是孝昌县特有的晚稻(wǎndào)品种。尤其是邹岗镇一带,土质肥沃、水源充沛,所产稻米米粒饱满圆润,蒸煮后饭香浓郁、柔滑筋道,古时曾被列为朝廷贡米。如今,凭借(píngjiè)独特的品质,太子米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长期以来,当地太子稻种植不成规模,品牌效益较弱。近年来,孝昌县打出政策组合拳,制定专项激励(jīlì)办法(bànfǎ),健全农技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,大力引导青年返乡,推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(guīmóhuà)生产模式,确保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怀揣着(zhe)对家乡土地的一腔热忱,2014年(nián)时还在武汉(wǔhàn)一家网络公司做推广的付鹏程(péngchéng),毅然辞去工作,一头扎进了农业创业的浪潮。“每次回家,看到连片的撂荒地长满野草,心里直犯疼(téng)。”谈及初衷,付鹏程眼底泛着光,“县里这些年正大力推太子米品牌,赶上好政策,为啥不大胆尝试一把?”
长期忙碌在田间地头,付鹏程(péngchéng)身形(shēnxíng)清瘦、皮肤黝黑,但说起话来语气笃定,乐观自信,透着庄稼人的硬朗。
回到老家,付鹏程与弟弟付鹏志开垦、流转700多亩荒地(huāngdì),种上太子稻。面对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,他在政策支持下购置现代化农机(nóngjī)设备,选用优良品种,还结合当地丘陵地势,在田块下方预埋灌溉管道,保障灌溉水源。首个丰收(fēngshōu)季,稻谷就把仓库(cāngkù)堆得冒了尖。
付鹏程算了笔账:相比普通杂交稻(zájiāodào),太子稻产量略低,且用种量每亩要多3斤左右,加上水肥投入等成本(chéngběn),每亩投入多出50元(yuán)。“不过太子米的附加值摆在那儿,每亩地最终能比普通稻谷多增收(zēngshōu)300元。”他说。
返乡创业并非一路坦途。2017年,眼看稻谷即将入仓,一场风雨却让成片的(de)水稻倒伏;2019年,旱情导致大面积太子稻减产……面对重重挫折,付鹏程没有退缩,“祖辈们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都没怕过,咱有政策支持,有技术兜底(dōudǐ),更(gèng)不能认怂。”
村民正在付鹏程的家庭农场拌种。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 摄(shè)
摸爬滚打中(zhōng),付鹏程更加认识到科学种田的(de)重要性。这些年,付鹏程成立孝昌县双鹏家庭农场,承包土地面积超3000亩,并带动60多户村民统一(tǒngyī)供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。他还加入(jiārù)太子稻产学研青科突击队,参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杂交育种工作。
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付鹏程依托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搭建起全链条农业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。“从机械耕地、流水线育秧(yùyāng)到自动化插秧,全程采用新农机设备,实现水稻‘耕、种、防、收(shōu)’全程机械化,服务面积达到8000多亩。”他说。
“正是付鹏程这样的‘新农人’把村子带活了(le),为老百姓提供了就业(jiùyè)岗位。”邹岗镇群爱村村民杨国英说,现在周边(zhōubiān)好多村民都来这儿帮忙育秧,一天能挣百把块。
当下,孝昌县正推动太子米产业新一轮升级,规划在邹岗镇建设集太子稻育种、加工、仓储、展销以及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产业园,进一步擦亮太子米品牌(pǐnpái)。邹岗镇党委书记刘刚介绍说,项目预计今年底建成,未来将带动本地(běndì)及周边地区发展太子米种植面积(miànjī)10万亩,产值(chǎnzhí)可达5亿元。
傍晚时分,夕阳漫过邹岗镇的田垄。付鹏程站在田埂上遥望远处的施工现场(shīgōngxiànchǎng),“等产业园投用,咱就能把孝昌太子米做成更高质量的精米产品(chǎnpǐn),到时候再搭个直播(zhíbō)间,带着乡亲们站到镜头前(qián)直播带货,太子米肯定能成为爆款。”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